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出口信息化升级指南

政策与监管要求

国家药监局近年来通过智慧监管行动计划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要求企业采用生产线赋码、电子追溯等技术实现重点品种全流程可追溯,并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UDI),建立统一数据库以实现“一码管全程”。同时,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100%在线办理,电子证照累计发放超17万张,企业可通过“一张网”完成注册备案、审评审批等流程,提升合规效率。

注册申报系统升级

浙江省等地区已启用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系统(如浙械eRPS系统),支持电子格式申报资料的在线提交与管理。系统涵盖注册申请、资料准备、电子事项管理等功能,并根据法规调整及技术升级持续优化,企业需关注系统动态以适配最新申报要求。

进出口流程优化

海关总署联合药监部门升级进口医疗器械联网核查机制,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优化证件申报校验规则。企业需按《机电类商品许可证编号录入指南》规范申报,并提供进口注册证、技术文件、风险管理资料等数十项材料,确保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此外,供应链管理平台(如用友、畅捷通系统)可帮助实现采购、库存、销售全流程信息化,提升跨境贸易效率。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企业可采用业财一体化管理系统(如ERP)实现医疗器械进出口的自动化管控,涵盖进销存、合同、财务等模块。例如,九江医疗器械进出口公司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采购、物流、销售数据,支持多端协同操作与智能分析,同时满足特殊运输条件(如冷链)的数字化记录需求,确保合规性与运营效率。

数据安全与风险防控

药监部门强化网络销售监测,通过“以网管网”手段追踪医疗器械线上交易行为,并依托大数据分析识别风险。企业需建立生产检验电子化记录体系,尤其针对疫苗、血液制品等重点品类,需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要求,推动生产数字化升级,确保数据可追溯且符合监管标准。

 

 

如何看到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出口市场前景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趋势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保持年均4%的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市场规模预计2022年突破9000亿元,但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国产医疗器械亟需技术创新突破国际垄断。

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现状

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增长显著,2007年进出口额达126.97亿美元,2025年预计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产业集群引领出口,广东省占比超23%,显示区域集中度高。同时,国产中低端产品竞争力提升,逐步替代进口,但高端设备仍由跨国公司主导。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短板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投入不足导致高端技术差距明显。尽管出口增速快,但产品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主要依赖价格优势,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布局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政策与经济环境支撑

中国通过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及发展规划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升级,例如鼓励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发展,加速行业数字化进程。同时,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为医疗器械需求释放提供基础,基层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持续扩大市场空间。

未来增长潜力与机遇

随着5G和自动化技术渗透,医疗设备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显著,自动化企业在生产流程优化和标准化领域机会凸显。此外,发展中国家市场(如金砖国家)需求增长,叠加国产设备性价比优势,将为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创造新增长点。

Copyright © 2024 anokerp all rights reserved